此次土地储备专项债券重启是促进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的关键措施之一。9月26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要促进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对商品房建设要严控增量、优化存量、提高质量,支持盘活存量闲置土地。
《华夏时报》记者注意到,这是自11月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增加6万亿元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置换存量隐性债务以来,首批发行的“置换存量隐性债务”再融资专项债,时间间隔尚不足一周,可见本轮化债节奏之快、效率之高。
11月28日,国家医保局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2024年医保谈判结果。今年进入谈判的共117个品种,谈成89个,谈判成功率90%,大大超过了往年的80%左右。
今年是国家医保局组织的第七次医保谈判。人们关注国谈,习惯集中在价格区间,聚焦于所谓“灵魂砍价”。但国谈推动生物医药产业创新的作用,也在近年来日益凸显。
国家医保局有关负责人透露,今年国谈的重中之重,是大力支持一类创新药,医保目录的调整也以新药为主。
这一点已清晰反映到数据中:在新增的91种药品中,有90种是5年内的新上市品种,甚至有38种是“全球新”的创新药,无论是新药比例,还是绝对数量,都创下了历年国谈新高。
在“保基本”的前提下,通过及时将创新药以合理价格纳入医保目录,有着多方面的价值。
站在患者的立场,一些高性价比的创新药比旧方案更高效、副作用小,但价格往往较高。通过国谈降低创新药的价格,使得原本因价格高昂而难以负担的创新药物变得可及,就能够让更多患者受益于最新的医疗科技成果,改善治疗效果。
从生物医药行业的角度,创新药被纳入医保目录,真创新的企业由此获得了一个稳定的市场预期,将促使全行业更加重视新药的研发和生产,有助于推动整个产业链的升级转型,形成以创新为导向的发展模式,从而增强我国医药产业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
从优化医保基金使用的角度,目录纳入疗效确切、性价比高的创新药,可以降低治疗成本,确保医保制度的可持续发展。
不难看出,每年的国谈既是降低药品价格、提升药品可及性的黄金窗口,其实也是医药产业发展的风向标。
历年来,一些创新药在医保谈判中成功纳入后,已经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应用,如作为全球首创且唯一获批心肌肌球蛋白抑制剂,玛伐凯泰胶囊填补了临床治疗和医保领域的空白,来自市场和患者的反应都很好。
在此次国谈中,多家科创板生物医药企业同样收获颇丰,有望在“以价换量”中受益。其中,迪哲医药、泽璟制药、上海谊众等公司都有产品首次被纳入医保;百济神州、君实生物、微芯生物等公司则有新增适应症纳入医保。
不言而喻,此次国谈结果为生物医药企业、研发机构指明了目标,将倒逼其投入研发真正符合临床需求的药品中去。
政策激励创新,同时亦会对伪创新说不。在今年的调整中,43种临床已被替代或长期未生产供应的药品被调出,也是近5年来力度最大的一次。这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信号。
“支持真创新,真支持创新。”
在11月28日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医保局医药管理司司长黄心宇作出了这样的表态。这意味着,作为最大支付方的医保基金将对真正具有高临床价值、高创新水平的药品作出前所未有的倾斜。
创新药进入医保目录,能否在第一时间落地,才是临床医师、患者群体最为关注的话题。接下来,还需要医务人员持续更新领域内相关信息,逐步改变用药习惯,以形成对创新药的全面支持。
目前,上海要求定点医疗机构应在药品目录发布后1个月内,及时召开药事会议,做到“应配尽配”;如有暂时无法纳入医院、临床确有需求的新增药品,建立绿色通道纳入临时采购范围。
真创新,高回报,这样的大趋势,无异于给埋头研发的生物医药企业派发了一颗定心丸。
(作者系特约评论员)金证股票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