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型猪场股票最高杠杆股市杠杆效应,容易走错的,六个发展方向
大家好,我是猪哥靓,今天我们来聊一聊,作为中小型猪场,在发展的过程中容易走错的六个发展方向,供大家参考,以期我们中小型猪场能够避开这些发展陷阱,尽快的走上专业型猪场的发展道路。
第一点:重视体型轻视料比数据,重视卖价轻视造肉成本。
这点我放在第一位,想必大家能够感觉到我的重视性了,长期以来,我们中小型猪场,由于每个月出栏数量不多,总是偏向于被调猪老板牵着鼻子走,调猪老板总是跟我们说,体型好的,加一毛钱,两毛钱,或者说掉价的时候优先调体型好的猪,使我们感觉体型好的能卖更高价格,自然就偏向于使用新美系的种猪,喜欢去追求体型好了。往往就忽视了料比这一关键数据,不是说新美系体型好料比就一定高,不是这个概念,只是说大家的侧重点过于侧重在体型上了,自然就容易忽视料比数据。
和这个问题一样重要的,就是大家养大标猪的习惯,由于新美系的品种猪养大了也体型好,加上收猪的中介又喜欢加价收新美系的大标猪,自然就使中小型猪场更加迷恋体型,忽视料比控制了。
其实新美系的猪,品种好一点的,养到两百四五十斤,料比也能做到二点七左右的,甚至二点六左右也是可以的,问题是养新美系的,基本就是冲着压栏去的,这个问题就很严重了,一压栏料比起码上升零点三,两百四五的小标猪养到三百斤,料比随便飙升个零点三,一个料比四十块钱,一百二十块钱,一斤要合三毛钱了,调猪老板能不能加三毛钱给我们,还真的难说。
第二点:“赌徒心态”,偏爱赌行情,不重视成本控制。
其实我们中小型猪场原本不是这样赌性十足的,在非瘟以前的时代,我们搞养猪,虽说利润没有太高,但是总体风险也几乎没有,低利润应该是那个时代的主流,但是赌行情的情况也几乎不存在,因为有利润,又何必去赌呢?所以那个时代的发展大家的主要精力还是放在降低养殖成本,挖掘降低成本的增效利润上面。
真正的分水岭在于非瘟以后的这几年时间,中小型猪场由于种猪品质退化,价格长期低迷等因素影响,养猪介于亏损与保本之间徘徊的状态,加上猪价又容易出现快涨快跌的现象,自然就催生了赌行情的习惯。
反观专业型猪场,以五百头母猪自繁自养模式规模以上的为主,则在这几年通过更新优质种群,继续在走增效降本的养殖道路,养殖过程中依旧保持了一定的盈利性,自身规模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赌行情的现象比较少见,一则成本较低,不具备赌行情的冲动。二则存栏较高,以及深刻认识到压栏只会推高料比形成实质性亏损,所以也会主动规避压栏现象。再就是专业型猪场,这几年引种的思路,也是偏向于产子数高,体型好,料比低,长速快这几个方面,卖小标猪料比更低,自然也就没有卖大标猪的冲动了。
第三点:不注意自动化程度的升级。
中小型猪场对于自动化刮粪,自动送料等设备整体还是处于不重视的状态,客观原因就是存栏数萎缩,猪都养不满栏了,哪里还会去考虑料塔料线?
第四点:生物安全概念弱,疫情防控偏向于靠天吃饭。
“商鞅变法”只是《大秦帝国》里面众多历史事件的其中一段,但是它却影响了帝国的整个走向。
生物安全问题,中小型猪场与专业型猪场,防非成本差异巨大,非瘟已经进入几年了,对于大多数中小型猪场来说,防非水平与认知还是处于没有改变的状态,基础的防非措施(防鼠板,防鸟网,场外料塔等)按照比例依旧很低,比较常见也也只是进出猪场洗澡换衣服,甚至连澡都懒得洗换个衣服鞋子就进场了,这些现象很普遍。
第五点:不算细账,喜欢凭感觉养猪。
自繁自养模式的账不好算,这点是现实问题,主要体现在料比数据上,稀里糊涂,料比全靠猜,你说几个点就几个点,自己心里就想当然的认为是几个点。其实一定要多算账,只有多算账才会知道自己与别人的差距,我们中小型猪场养殖成本居高不下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不算细账,认为自己的成本多低多低,其实算到最后,账上都是有利润不亏本,实际口袋里的钱却不见多。
第六点:对养殖过程管理不重视。
这点是中小型猪场的通病,对猪场数据的控制力偏弱,不重视PSY等养殖数据的提升,没有建立系统的提升计划,一切尽在自己的感觉里,感觉自己养得比较好,那就是比较好,料比也好PSY也好,全靠估计。。。。。。
好了,今天就到这里了,我是猪哥靓,咱们下期再见。
新美系体型猪哥靓压栏猪场发布于:福建省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